Blogtrottr
商業周刊 - 專欄部落格文章
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 
為什麼總是遇到困難的「抉擇」?那是因為你目光太短淺!
Jun 23rd 2014, 08:52, by 吳育宏

來源:William Ward@flickr,CC BY 2.0

當我拿到希拉蕊的親筆回憶錄「抉擇」一書,並沒有急著翻閱內文,而是停留在封面斗大的書名「抉擇(Hard Choices)」兩字,思考了好一陣子。

擔任美國的首席外交官四年,可想而知書中有希拉蕊個人在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歷,對於瞭解美國近年的國際政策,非常有幫助。然而,我更好奇的是以「抉擇」為書名,這位近代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女性政治人物,想要表達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這又對身處亞洲的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從書中兩個場景,我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一個場景發生在2012年的4月底,當希拉蕊準備前往北京參加美國與中國的年度戰略會議前夕,在中國積極為殘障人士、農村村民爭取權益,有「赤腳律師」之稱的陳光誠,從遭受軟禁的家中逃出,跋涉數百英里到北京的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

當希拉蕊接到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消息、請求指示,她面臨抉擇。積極的提供協助,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的反彈,進而影響在戰略會議上各種重要議題(區域衝突、兩國貿易、智慧財產權等)中國的合作意願。但是,若不提供協助,又與美國追求人權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事實上,這樣的衝突不只發生在希拉蕊的個人經驗。21世紀中國在取得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之後,與美國在人權議題的角力就日益劇烈和強勢。

就當下的時間點看來(戰略會議召開前夕),希拉蕊確實是面對「兩難」的抉擇。從我的解讀,她想表達的是:當眼光只狹隘的侷限在單一事件,人往往成了必須「二選一」的角色。

第二個場景要追溯到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隨行的幕僚團隊,得知中國找了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家的領導人召開秘密會議,試圖建立他們自己的能源政策與遊戲規則,以削弱美國的主導力。歐巴馬和希拉蕊「突襲」了那場秘密會議,讓這些意圖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領導人措手不及,也瓦解了原本可能形成的結盟。

在這個情境下,經濟起飛中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似乎也面臨「二選一」的抉擇。減少碳排放對環境有益,卻會延緩經濟成長,難怪各國對碳排放的管制避之唯恐不及。就連美國共和黨,也曾出現反對的聲音。我認為希拉蕊要再一次表達的是:看短不看長,這個議題就走入「二選一」的難題。

從人權議題到環境議題,這本回憶錄生動描述當事人面對的挑戰。不管是準備給駐外人員指示的希拉蕊(陳光誠事件),或者在哥本哈根闢室密商的各國元首,因為只能在兩種選擇之間取捨,都顯得備感壓力。我想,這是希拉蕊給「抉擇」一詞的「表面意涵」,也是單方面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以中文的意思來說就是:見樹不見林。

那麼抉擇的「深層意涵」為何?如何才稱得上是「見樹又見林」的觀點呢?書中諸多線索透露她的真實想法。首先,希拉蕊提到在2008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時,她和歐巴馬都提到限制排放的氣候變遷政策,並且將「經濟」與「環境」只能二選一的說法定義為「假議題」。既然稱之為假議題,就代表它並不是膚淺的二選一問題。

如果經濟發展是為了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那麼環境政策何嘗不是呢?兩者應該有共同的目標才對。只因為「碳排放」和「短期經濟成長」正相關,僵化思維就把「減少碳排放」當成經濟發展的毒藥,導致這個問題只有二選一的答案。原本兩件立意相同的事(更好生活),變得相互矛盾,源自人們的目光短淺。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pokgfd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